孔令帅副研究员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 09:45点击次数:
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孔令帅副研究员课题组在土壤矿物界面化学转化新污染物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Insight into the Hydrogen Bond-assisted Base-catalytic Hydrolysis of Chloramphenicol on ZnO under Limited Moisture Condi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Index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1区TOP,IF=11.3)。山东大学孔令帅副研究员、占金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金鑫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单位。
课题组围绕环境法医学领域的关键环节——溯源,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通过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界面化学行为,揭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完善污染物溯源模型参数,为环境污染事件开发精准的溯源技术与装备。本论文以氧化锌为含锌矿物结构模型,创新性提出“氢键辅助的碱催化”机制,在环境湿度条件下催化效率远超此前报道的酸催化矿物7–347倍。其原理为表面晶格氧与≡Zn–OH协同作用,通过氢键显著降低水解活化能。该材料在真实土壤中对多种污染物均有效。此项研究为非水相催化水解转化新污染物提供了新认知,为污染物溯源模型增添了新的拼图。
孔令帅课题组主要从事土壤矿物界面化学转化新污染物、“人工智能+化学测量学”溯源技术等方向的研究,通过解析新污染物在土壤矿物界面的吸附、水解、氧化等环境行为,揭示新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转化行为,为开发环境生态体系中新污染物的精准溯源技术与装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欢迎有奇思妙想、科学热情和环境、化学或材料背景的同学加入课题组。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1601
【作者:孔令帅;编辑:王金铭;审核、责任编辑:林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