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记】我与环境法医学的初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3日 09:31点击次数:
在大三的时候我突然陷入了迷茫期,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分岔路口,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说来惭愧,作为一名环境人,我却对做实验充满了畏惧。那时候想着要不干脆凭借着二学位的专业背景转行好了,于是试探地投递了几所高校的法学院的夏令营,却无一例外地吃了闭门羹。我垂头丧气地向导师寻求建议,她同我讲既然单独选择哪一边结果都不理想,不如寻个交集,找一个能将两种学科的背景统统利用的方向。
将二者结合?我只想到了环境法。但是说实话,在前期的学习中,比起刑法、民商法等,它实在显得单薄而“无趣”。我好像又走了到了死胡同里,可人生总有几个瞬间会让你觉得命运实在可爱。发现“环境法医学”这个学科的那瞬间,我想对命运说声“谢谢”。
那篇介绍“环境法医学”的论文就那样在刚好的时间出现在我眼前,我甚至不记得我在网页上搜索了什么样的词条以至于让它出现。只记得“新兴交叉学科”“环境诉讼”一些关键词,最后让我下定决心选择走这条路的那部分大致是在讲我国的环境法医学人才缺口大,而偏偏该领域又是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国家之需,心之所向,能将个人航向与祖国发展汇合,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实在荣幸。
在推免结束后,很多老师同学问我最后选择了什么专业,当听到“环境法医学”这个答案的时候,他们每一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惊讶又疑惑地问我:“这是干吗的?你是要去学医了吗?”我总是告诉他们这个专业大致是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工作,就是为环境诉讼提供证据、评估生态环境损害价值之类的。但其实我对自己今后的具体工作也一知半解,未能有明晰的脉络。
所以在推免结束的次月,我去了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第六检察部(公益诉讼)进行实习,我想具体、清晰地知道我将要从事的这个专业到底要在司法程序进行到哪个环节的时候发挥作用,到底要进行哪些工作。在订卷的过程里,把卷宗翻到最后,会有一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后面是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资质。但看完整个案子,我发现被告往往是在禁渔期用违禁渔具捕捞泥鳅、虾子或者是采摘野生防风、芍药等,最多不过赚取几千块,但在最后的鉴定意见里他们要付出多于收益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生态损害赔偿,而起诉书中还有一份惩罚性损害赔偿在等着他们。我觉得此刻法律似乎少了些情理的部分,让人感到有些难以接受。在参与庭审的过程中,鉴定人是作为证人出庭的,主任给出的解释是院里向专门的环境司法鉴定机构咨询过,该案大概要10万块的鉴定费,为了减轻被告人的经济压力,所以选择了现在的鉴定人。这是对方律师质询的唯一问题,甚至是辩护的唯一出发点。更让我感到震撼的一点是,法官询问证人生态损害赔偿是根据什么标准计算,她回答说:“目前对于该部分的价值认定国家没有统一标准,是根据学术论文来计算的。”法律的法理部分在我心里也开始塌陷。
我带着疑惑去实践,渴望找到答案,没想到在实践过后生出了更多的疑问。高昂的鉴定费、不统一甚至是空白的价值认定标准以及“不精密”的司法程序,都让我感到不适与困惑,是哪个环节开始出现了问题?要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我将要走的那条路,是否能解决当前的困顿?
我就这样带着满身困惑来到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那些问题的答案在开学典礼上渐渐明晰。首先是关于到底“环境法医学”是什么,高振会院长给出了简洁却又清晰的界定——“将‘生态环境’拟人化,用法医学的技术手段,去为其做鉴定。”其次是我们到底在哪个环节发挥作用?在段海燕教授的讲述中,我们的工作其实是贯穿环境公益诉讼的全过程的,从溯源到损害机理探索、损害鉴定评估再到提起损害救济最后到生态环境的修复,都离不开我们。而我们的服务对象也从公检法到环境部面面俱到。尤其是段海燕教授提到博士新生张蕾师姐是一名检察官的时候,一种激动兴奋的情绪在我身体里升腾,如果检察官队伍里有懂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专业人员,那么鉴定费过于高昂的问题是不是就能得到缓解,也能够提出更加精准、多样化的诉讼请求,减轻被告人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让生态环境也得到更好地修复。以此类推,如果律师团队里有研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专业人员,那么法庭上在公益诉讼起诉人发言完毕后是不是就不会有长久的沉默,当事人的利益是不是就能够得到最大化;如果我们环境法医学的专业人员构建出了统一的生态价值认定标准以及健全的法律体系,那法律的法理和情理是不是就会兼备而调和。这些都亟待我们学成去践行、去验证。
林佳宁副教授以《致加西亚的信》为引子,讲述了青年人要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去度过研究生生活。听完她的讲述我的脑海里首先涌现出来的就是鲁迅先生曾在《故乡》中写的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研究院的人就是在走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没有前行的指南就一点点去摸索、去尝试,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谨遵自己的信仰与使命,将“不可能”化作“可行”,走出自己的路来。
我所有的问题,在开学典礼后都浮现出了,我想借用塔拉·韦斯特弗的书来总结——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知道自己是鸟就好了,至于山林是无人造访、无人勾勒过的又如何呢,方向是正确的,就尽情坚定地去翱翔,去将远方的山林描绘塑造成自己想要的应许之地。
【作者:王渊博;编辑:王金铭;审核、责任编辑:林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