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您的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 研究院师生观看“9·3”阅兵大会有感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16:46点击次数: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研究院师生集体收看了纪念大会和阅兵盛典,许多师生从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精神的延续中汲取力量。他们在观后感中纷纷表达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对和平来之不易的珍惜,以及作为新时代青年和科研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观后感  作者:程永强


202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了八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国家隆重举行的系列纪念活动, 9 月 3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及庄严的阅兵式等,让我深受触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苦难与辉煌历史的深情回顾,更传递出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的深刻价值。

八十多年前,卢沟桥的炮火,如一声惊雷,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悲壮序幕。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中华民族展现出了无比的坚韧与顽强,没有丝毫屈服。无数英雄儿女,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捍卫家国的长城。“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激昂的口号,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呼喊,更是那一代人用生命和热血践行的誓愿与行动。战争的残酷,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体现在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更体现在千千万万破碎的家庭、流离失所的百姓以及戛然而止的文明进程中。然而,正是这段血与火交织的苦难历史,淬炼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品质。

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重新确立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无数先烈们舍生取义、捐躯赴国难,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与发展环境。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教师,在观看这些纪念活动、回顾那段峥嵘岁月时,我不仅读到了悲痛与抗争,更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抗战时期,众多教育家、科学家和文化人士,他们或是投笔从戎,走上战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战斗;或是坚守教席,在战火纷飞中,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或是科研报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抗战胜利提供技术支持。他们在烽火连天中,守护着文明的薪火,赓续着文化的命脉。这让我深深认识到,教育与科研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把爱国情怀、民族使命感融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以扎实的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历史虽已渐渐远去,但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却历久弥新。我们要以史为鉴,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坚定地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与公平正义。同时,我们更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校科研教师,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恪守自己的初心使命,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奋进。我们将继承先烈遗志,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以卓越的成就告慰历史,照亮未来。


九三阅兵观后感  作者:孔令帅


在物质日益富足的今天,成长于和平阳光之下的我们,虽远离硝烟炮火,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望来路、感知历史的重量。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中读懂过去,也从一代代人的奋斗中锚定未来的方向。九三阅兵场上,那铿锵整齐的步伐,是新时代军人对革命先烈的深情告慰;那震天动地的引擎轰鸣,是一个崛起大国对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声声礼炮,致敬的是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践行者与牺牲者;当战机编队呼啸而过,在蓝天划出绚烂彩虹,当“人民必胜”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无数人与我一样心潮澎湃,从心底发出最真挚的感叹:“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何其幸哉!”正是这样的教育契机,让我们更加明确肩头的责任。我将秉承先烈遗志,以科技报国为志业,奋发图强、脚踏实地,将科研做在人民需要的第一线,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把理想融入时代,以所学回报家国。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作者:杜鹏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在这庄严的历史时刻,我有幸见证了一场展现中国和平力量的盛大阅兵。作为一名新晋博士生,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深切感悟到历史的厚重,更激发了我对未来使命的思考。

一、历史镜鉴:铭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八十年前,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500万伤亡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不屈的抗争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段箴言既是对抗战精神的总结,也是对当今世界的殷切期许。

二、核心力量:党的坚强领导铸就和平保障

当现代化装备方阵整齐通过检阅台,当空中梯队呼啸划过长空,全世界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军事力量的飞速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军事力量的现代跃升,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军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在和平鸽与橄榄枝图案的多彩烟霞绽放天际之际,整个天安门广场化作一幅壮丽的和平画卷。这一刻,我们以胜利者的姿态缅怀先烈,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今日中国的发展成就进一步证明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这是历史所归,更是未来所向。

三、时代担当:传承与奋进的双重使命

这次盛大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成就,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今日和平与繁荣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既要从先辈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更要立足本职,以专业能力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特殊责任,既要成为历史的传承者,也要争当时代的奋进者。通过这场盛典,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我们都应既怀理想、又重实干,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唯有将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才能在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场阅兵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激励我在今后的学术、工作之路上勇攀高峰,我们将始终铭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抗战精神照耀下的育人之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作者:张依然


天安门广场上,战旗猎猎,铁流滚滚。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观看了这场震撼人心的盛典,思绪万千。这场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和平的捍卫和对未来的宣誓。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在观看阅兵时不仅感受到了民族的荣光,更思考着我们在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阅兵场上,26架直升机汇成巨大的“80”字样飞过天安门上空。徒步方队步伐坚定整齐划一,众多新型装备首次公开亮相。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三支兵种首次亮相天安门广场。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2019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从“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卓绝,到今日成体系、要素全、实战化的大国重器列装,人民军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场阅兵展示了我国武器装备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阅兵式上,战旗方队格外厚重——“平型关战斗模范连”、“白刃格斗英雄连”、“狼牙山五壮士连”……每一面战旗背后,都是一段浴血奋战的史诗。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最终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场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国家实力极不对称的正义之战。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一个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何其沉重、何其珍贵。

观看阅兵式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先烈的缅怀,更是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育人使命,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将阅兵式激发出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将国家发展成就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制度优势。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持续14年的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累计向海外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在黎巴嫩、马里等战乱地区,中国蓝盔守护着当地民众的和平希望。参加此次阅兵的外方嘉宾,级别高且代表性强,体现出各国对中方举办这次纪念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的普遍认可。

阅兵场上展示的众多高新技术装备,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当从阅兵式中汲取创新动力,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勇攀高峰。正如阅兵场上展现的“追求极致”的态度,我们要在学术研究中精益求精,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科研勇气,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启迪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和平需要捍卫。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支持。通过阅兵纪念这场胜利,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坚决反对,对多边主义、国际合作的坚定支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这是我们肩负的时代责任,也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

80年前,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山河;今天,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战场”在三尺讲台,用知识与智慧培育新时代的栋梁之材。抗战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最深沉的力量源泉。我要将阅兵式激发出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这盛世,如先烈所愿;这未来,由我们共同书写。


观后感  作者:冷雨凝


当庄严的国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会场响起,我的眼眶不禁湿润。透过屏幕,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80年前那片被战火灼烧的土地,听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呐喊。这场直播不仅是一场纪念仪式,更是一次民族记忆的唤醒,一次精神血脉的传承。

八十载光阴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教训不容遗忘。直播中那些珍贵的历史画面——卢沟桥的枪声、平型关的捷报、百团大战的烽火——无一不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的顽强抗争。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意志与精神的考验。中国人民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捍卫了民族尊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观看直播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这种精神是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牺牲精神,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种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面对外部压力与挑战,我们更需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

直播中令我动容的还有对和平的珍视。经历过战争苦难的民族,最懂得和平的宝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种立场源于我们对战争痛苦的深刻记忆。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作为新时代的亲历者,我们应当如何传承这份历史记忆?直播给了我答案: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开创未来。抗战胜利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享受的和平与发展建立在他们牺牲的基础上。唯有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纪念大会在《歌唱祖国》的合唱中落下帷幕,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80年过去了,抗战精神依然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将永远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观看抗日战争80周年大阅兵有感 李凤


9月3日,我们迎来了抗日战争8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一场盛大而庄严的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我怀着无比激动与崇敬的心情观看了这场阅兵仪式,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也随着那激昂的军乐声和整齐划一的步伐飘向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当阅兵仪式正式开始,那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受阅方队,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年轻的士兵们,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自信,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他们手中的武器装备,更是展现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从先进的坦克、导弹到现代化的战机,这些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我们国家和平与稳定的坚强保障,也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8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全民族的抗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生存,英勇地站了出来。他们中有英勇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有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有无私奉献的妇女和儿童,还有那些在后方默默支持抗战的普通百姓。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在观看阅兵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抗战老兵的身影。他们虽然已经年迈,但依然精神矍铄,他们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些老兵们是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时刻铭记着那段历史。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大阅兵不仅是一次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这场阅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战争和冲突依然存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解决地区冲突贡献力量。通过这场阅兵,我们向世界表明,中国军队是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也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观看完抗日战争80周年大阅兵,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和希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奋勇前行,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实现更加伟大的发展和进步。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9.3”阅兵观后感  作者:王亚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这段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和抹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阅兵现场,那一声声礼炮轰鸣,仿佛是历史的钟声,敲响在我们的心头;庄严的国歌声响起,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战机的轰鸣声划破长空,展示着我国强大的空中力量。我们还看到了整齐划一的方阵,士兵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先进的装备一一亮相,那是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象征。这些令人震撼的场景,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富国强兵才是硬道理。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才能拥有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在这时,我突然想起在1949年我国开国大典时,我们的武装装备被外国记者笑称为“万国牌”,只有骡马才真真地产自中国。这段心痛的往事在此刻最后能够雪耻了,心中不禁一阵激动。

习主席站在轿车上开始向检阅部队问好,那一个个高大魁梧的解放军战士像一杆杆标枪直挺挺地立在那里散发一种不知名的硬气质,等待着主席的问候,等待着人民的检阅。但是这却让我觉得这不像是受检说的,倒是像是在战场上整装待发的军人——中国军人!而主席也微笑着向这百万雄狮致敬和问候。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把抗日战争给予我们的丰富经验和重要启示,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实际行动。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用心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执政潜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面队着阅兵威严的阵容,雄壮的节奏,整齐、矫健的步伐,闪亮的枪炮,还有青春般的口号,我真想大声喊:“伟大的中华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乘风破浪,开创未来——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作者:高蒙


9月3日,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我与研究院的各位同事们一起,共同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当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大家不约而同站起,共同唱响国歌。随着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让我不断想起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缅怀在这次战争中伤亡的3500多万中国军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这次战争中,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而又空前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全国人民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地区等人民,紧抓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共同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直播中,不断闪过的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更是时刻提醒我不忘历史、铭记英雄、乘风破浪、开创未来。

纪念大会的阅兵活动,受阅部队在长安街列阵,逐步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检阅;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我仿佛看到了汉朝盛世,时为二十多岁首次出征的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直捣龙城,取得汉朝反击匈奴之战的首次胜利;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威武之师与匈奴对战漠北,汉军决胜归来,旌旗猎猎;又仿佛看到汉武帝亲自率领十八万大军,巡边到单于台,浩浩荡荡,迤逦千余里,旌旗蔽天,军容显赫,声势威武,威震匈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日之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人民生活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变化。今日之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等方面,“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亮相,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从小米加步枪,到现在的高科技武器,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史为鉴,秉承革命先烈遗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乘风破浪,开创未来。


9·3阅兵观后感:历史的回响与前行的力量  作者:王金铭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日。作为中华民族永远铭刻在心的历史节点,这一天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今天和未来。今年我们全体师生共同观看了9·3阅兵,心中涌动的,不仅是自豪与震撼,更是对历史的追思与深刻的思考。

回顾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反抗外侮的伟大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抗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换来的成果,也见证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阅兵的庄严场面,让我仿佛看见历史深处那些为民族解放奋斗的身影,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成为今天我们前行的力量。

此次阅兵不仅展示了国家的国防建设与现代化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以庄重的形式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警示我们不可忘却战争带来的苦难,也启迪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守护和平。

站在历史的维度上看,9·3阅兵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记忆,就难以走得长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历史自觉,就无法真正走向复兴。今天我们观看阅兵,看到的是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力量,而背后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壮阔历程。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我们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把对先烈的缅怀化为奋发学习、努力拼搏的动力,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先辈的牺牲与付出。9·3阅兵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它让我们再次清醒地认识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走好未来的道路。历史的回响仍在耳畔,而我们这一代人将继续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研究院师生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缅怀中激励自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科研与学习,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