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您的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师生日记

【学生日记】曲折又坚定的考研路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10:10点击次数:

我叫高朝阳,来自山东省烟台市。承蒙学院厚爱,给予我这次宝贵机会,让我能够在此记录并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写下这些文字时,仿佛又把这一路的经历走了一遍。

2020年,高考的失利让我进入了当地一所民办本科院校——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自此在港城东大街100号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初入大学,我对自身认知尚不全面,职业方向也未曾明确,于是便随好友一同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然而,这一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且竞争激烈的专业,与父母对我的期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大三上学期,一次偶然契机让我接触到考研信息。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报班备考,既是为了给自己多年的学业一个交代,也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在专业与院校的选择过程中,我了解到我国三所公安部直属警校设有研究生点。许多男生心中都怀揣着军警梦,我也不例外。结合自身经历,我毅然选定位于辽宁沈阳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跨专业报考公安技术专业。我渴望有朝一日身着藏蓝,为基层人民发声,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人民的誓言。

初试与复试的过程艰辛异常,相信每位备考者都会有同感。但遗憾的是,事与愿违,最终我以一名之差、0.15分的微弱差距与录取失之交臂。得知结果后,我陷入了抑郁情绪许久,不断反思——如果当时多答对一道简答题、多背一个名词解释,结果是否会不同?然而,生活总要继续,沉溺于过往并非我的风格。

毕业之后,考虑到备考成本,我在学校周边租房,开启了我的“gap year”。起初,我仍然以刑警学院为目标,毕竟有过一年学习经历与复试经验,查漏补缺后考上的可能性较大。但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备考期间,我的眼睛出现了近视问题,长期高强度学习与精神紧绷也让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我原本打算通过眼科手术矫正视力,但手术费用较高,再加上若再次未能上岸,警校公安专业无法调剂,三战的压力实在难以承受,只能无奈放弃。

在重新考量院校与专业时,我发现工科中的环境专业招生规模较大,而且与我此前备考的数二相同。为了求稳妥,我决定选择环境专业。在院校选择上,大部分山东学生对山东大学怀有特殊情结,我也不例外,渴望考入山大,弥补过往遗憾。查看官网招生信息后,我了解到环境工程和环境法医学两个专业均有招生。基于第一次考研的经历,我曾接触过一些警校专业课中的法医基础知识,对环境法医学兴趣浓厚。但鉴于该专业招生名额仅两人,二战压力巨大,我最终选择了招生人数更多的环境工程专业。

经过不到半年的紧张备考,我的初试成绩在招生人数中处于中游。复试准备期间,终于时来运转,我收到了扩招通知,这让我信心倍增,更加坚定了考入山东大学的决心。然而,复试过程中,作为跨专业考生,尤其是文科背景,我对实验毫无接触,更无相关奖项证书。当身边同学纷纷展示各类实验奖项证书时,我在会议室里倍感窘迫,只能与老师探讨未来规划与学习期待。不出所料,复试表现导致我的名次大幅下滑。但幸运的是,得益于扩招政策,我得以成功上岸,如愿考入山东大学。或许,这就是“越努力越幸运”的真实写照。

因本科出身以及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验经历的欠缺,录取后我未能及时联系导师,导致双选环节推迟。但一次偶然机会,环境法医学的老师找到我,询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其团队,而且尚有名额。得知这一消息,我内心激动不已,对这个前沿学科充满了兴趣,便欣然答应,有幸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2019年7月,山东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高校直属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研究院聚焦污染物鉴别溯源、损害量化评估等关键难题,致力于打造环境科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而山东大学的环境法医学作为一门融合环境科学、法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领域,聚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通过科学手段解析污染成因、量化损害程度,为环境司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化环境治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我深感荣幸能与环境法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共同成长。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意味着该学科向成熟与完备迈进一步,这种成就感难以言表。但与此同时,我也深感压力巨大。一方面,我担忧自身知识与能力不足以推动这一优秀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我害怕自己难以担当重任。然而,压力亦是动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我定当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学习的意义因人而异。从学生到学者,虽仅一字之差,却承载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通过这段难忘的求学经历,我希望能为这一路走来的自己增添更多内涵与担当。

最后,我始终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我会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作者:高朝阳;编辑:王金铭;审核、责任编辑:林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