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您的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科研成果

程永强研究员课题组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4日 16:48点击次数:

近日,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程永强研究员课题组在海洋赤潮毒素检测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graphene oxide-assisted protein immobilization paper-tip immunosensor with smartphone and naked eye readout for the detection of okadaic acid”为题发表在国际分析化学权威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Top期刊)上。《Analytica Chimica Acta》由Elsevier出版,致力于发表分析化学相关的高水平前沿学术成果,是国际化学学界广泛认可的享有高度学术声誉的期刊。课题组硕士研究生邵一凡与李晓彤为共同第一作者,程永强研究员为唯一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海洋赤潮毒素通常存在于海洋生物体中,具有毒性大、防治困难、中毒速度快且无特效治疗药物等特点。人食用含有大量赤潮毒素的鱼或贝类,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近年来频繁发生赤潮所产生的赤潮毒素严重影响水产养殖和食品安全,各国政府对其危害性也越来越重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赤潮毒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立赤潮毒素现场、快速、低成本检测新方法,对确保水产品安全及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本工作我们将免疫分析移植到纸基材料上进而开发了一种兼具智能手机定量和裸眼快速定性的赤潮毒素纸尖免疫传感器。为提高赤潮毒素(以大田软海绵酸OA为例)抗原在纸基材料上的固定化效率,提出了氧化石墨烯(GO)辅助蛋白固定化方法。同时,开发了金纳米粒子复合探针,并与横向流洗涤相结合以简化了洗涤步骤。梯形纸尖传感器分为定量检测区I和定性检测区II。OA抗原固定区作为定量检测区I,可用智能手机成像进行定量测定。纸尖前端为检测区II,可裸眼快速判定OA污染水平。本传感器对O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02-50 ng∙mL-1,检测限低至20 pg∙mL-1。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速、高灵敏度等优点,有望进一步发展成为现场检测的通用性传感平台,在环境污染监测、水产养殖和食品安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程永强课题组主要从事痕量污染分析及溯源技术、环境分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应用领域为生命科学、食品安全、水体、土壤、大气等。具体研究方向包括:1. 污染物痕量分析新方法及溯源技术研究;2. 微生物学微流控新技术;3. 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4. 光谱、质谱分析仪器的研发与应用。该工作得到了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技术研发计划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ca.2024.342781



【作者:程永强;编辑:王金铭;审核、责任编辑:林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