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宁副教授课题组在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方面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1日 09:07点击次数:
近日,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林佳宁副教授课题组在有机磷酸酯污染特征、生物积累及风险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bioaccumulation and human consumption implication in wild marine organisms from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China”、“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organophosphate esters in seawater and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JCR一区)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由Elsevier出版,致力于发表海洋环境、资源与利用等相关的高水平前沿学术成果,是国际海洋研究领域广泛认可的期刊。林佳宁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单位。
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多溴二苯醚(PBDEs)的主要替代品,被广泛用作阻燃剂、增塑剂、消泡剂、润滑剂和液压油。随着全球产量和使用量的增加,有机污染物在多种环境基质中的普遍存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其具有致癌、致畸、生殖毒性、胚胎发育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效应等生物毒性,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问题的热点。
成果1:揭示多重陆源污染压力下OPEs在河口野生生物中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本研究以黄河口及邻近海域为例,研究了石油开采、化工及城镇生活多重污染影响下野生海洋生物体内OPEs的污染特征、生物累积、污染来源及人体膳食健康风险。研究发现,海水中Σ13OPEs的浓度范围为547~1164 ng/g dw(中位数:802 ng/g dw),沉积物中的浓度范围为384~1366 ng/g dw(中位数:601 ng/g dw),海洋生物中的浓度范围为419~959 ng/g dw(中位数:560 ng/g dw)。生物体内的同系物组成以烷基有机化合物为主(80.7%),其次是卤代有机化合物(18.8%)和芳基有机化合物(0.5%)。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石油化工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被区分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有机磷农药对生物具有潜在或较强的生物积累能力,其生物积累系数与log Kow呈正相关。有机污染物的最高危害商在0.001~0.1%之间,表明该地区食用海洋生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较低。
成果2:揭示长江口海水和沉积物中有机磷酸酯的时空变化及生态风险
本研究以典型的高度工业化的河口长江口为研究对象,发现春季海水和沉积物中有机磷农药的浓度均高于夏季。其中,春季海水和沉积物中烷基有机化合物的贡献率均超过75%,夏季海水中的贡献率为60%,沉积物中的贡献率甚至达到80%。春季,OPEs在靠近江口的中南部地区达到顶峰。夏季主要集中在南部的航道和近岸海域,并呈现出向东北方向减少的趋势。沉积物中OPEs主要集中在长江泥质区(YREMA)和浙闽沿海泥质区(ZMCMA)。根据逸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底泥可以作为内源释放到水环境中,外源污染主要是城市和工业污水排放、城市和海上交通排放以及大气沉降。生态风险分析表明,Σ14OPEs在南部航道和中南部近海显示出低至中等的生态风险。
林佳宁课题组主要从事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修复工作,研究方向包括:(1)典型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研究;(2)典型生态损害的生态效应研究;(3)生态损害防控功能材料研究。该工作得到了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