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1日 16:23点击次数:
9月8日,生态环境损害鉴定院(以下简称研究院)2024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研究院院长高振会教授致辞,副院长黄理辉教授主持,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治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牛启桂,院长助理、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段海燕教授,院长助理、生态鉴定党支部书记林佳宁副教授以及研究院全体师生参加本次活动。
高振会致辞,他首先代表研究院全体师生对2024级新入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表示热烈欢迎。其次,他从环境法医学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的科学问题等角度展开,使新生对本学科有了初步了解。最后,对同学们提出几点期望和要求,即坚定文化自信,不盲从外来文化;坚守人性底线,成为“四有”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弘扬爱国精神,共筑中国梦;全面发展,研学并进。研究院将全力以赴,提供一流教师和教学,培养大家成才。
张治国围绕“教书育人、铸造英才”做相关报告。他从怎样应对社会的千变万化、跨学科学习、实践与创新、道德与责任等角度出发,希望同学们树立终身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创新,做创意的提供者而非追随者;进行跨学科团队合作,多读书,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做好交叉学科知识储备;到一线工作,大胆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坚守学术道德,杜绝学术抄袭等。
牛启桂围绕“如何做好科研,少走弯路”做相关报告。他表示,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学生,研究最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强劲的社会竞争力是检验学生培养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研究生做学问,要掌握学科前沿最新消息,及时阅读文献。写文章,要扎牢理论根基,不能出现常识性错误;撰写有开创性的文章,填补空白;勤思考,及时总结想法,多记录,不拖延;团队作战,做有组织的科研,与团队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等。
段海燕就“如何就读研究生”做相关报告。她表示,研究生首先要确定目标,并具备专业素养、业务水平、流利的表达、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外语水平五种能力。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培养类型、科研与实践、培养方案,为新生选课和研究生就读答疑解惑。分享了读研秘籍,即不着急,细节决定成败,做事认真仔细;不害怕,敢于挑战,勇攀高峰;不要脸,不懂就问,广泛交流;独立思考,做时间管理大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把科研做好。
林佳宁围绕《致加西亚的信》,谈青年人励志做相关报告。针对青年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送信人”,她提出了几点期望,即担当与执行,把不可能化为可能,能啃硬骨头;忠诚与服从,充分发挥研究院工作作风军事化、行政管理企业化、工作模式流水化的理念,有大局意识、不退缩、能吃苦;有高效的工作效率、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清晰的目标导向,有团队意识,发挥大平台大作为的作用,能够适应团队化协作模式。
助理研究员段志远分享了本人在云南昆明参加生态环境损害鉴定学术会议,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考察的经历和体会
研究生代表宋晓诚、赵伟,新生代表黄浩伟发言。他们介绍了个人对环境法医学的认识历程,对自身学习、项目、实践和读研经验进行了分享。
【作者:高蒙;编辑:王金铭;审核、责任编辑:林佳宁】